山东熙通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| 山东熙达液压科技有限公司

中国钢铁出口在贸易保护主义下的收缩与重构
在贸易保护主义下,中国钢铁出口面临着收缩与重构的局面,具体如下:
收缩表现
- 出口市场受限:美国、欧盟、印度、韩国、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加征关税、反倾销、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。例如,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钢铁产品加征高额关税,部分产品关税水平高达 70%;韩国对自中国进口的厚板征收 27.91% – 38.02% 的临时反倾销税;越南对原产于中国的某些热轧钢产品征收 19.38% – 27.83% 的临时反倾销税,这使得中国钢铁产品在这些传统出口市场的份额受到挤压,出口量下降。
- 出口订单减少: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导致海外买家对中国钢铁产品的采购意愿下降,一方面是因为关税增加使得产品价格上升,另一方面是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买家持观望态度。如 2025 年 4 月初,受美国所谓 “对等关税” 计划及越南、韩国反倾销调查激增影响,华北部分钢厂四月日均接单较三月降幅走扩 14 个百分点至 16%。
- 贸易成本上升: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,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应对调查、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等。同时,出口产品被加征关税后,价格竞争力下降,也间接增加了贸易成本。例如,欧盟的熔铸新规要求进口钢铁必须符合 “本地熔化和浇筑” 标准,企业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成本来满足这一要求,否则就需要承担额外的关税成本。
重构方向
- 优化产品结构:加大研发投入,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比例,如汽车板、硅钢、高强钢、电工钢等。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高、利润空间大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,满足国际市场对高端钢铁产品的需求。
- 拓展新兴市场:积极开拓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洲、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。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,对钢铁产品有着较大的市场潜力。例如,尼日利亚、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基建投资年均增长 8%,需要大量建筑钢材;巴西风电、智利锂矿开发等拉美能源转型项目催生了对高端钢材的需求。
- 加强产能合作:通过在海外投资建厂、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,实现产能转移和本地化生产。这样可以规避贸易壁垒,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优势,更好地满足当地需求。如河钢集团在塞尔维亚建厂,以及中国企业在越南、印尼等地的合资建厂项目。
- 推动绿色发展: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,绿色钢铁成为发展趋势。中国钢铁企业应加大环保投入,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,降低碳排放,生产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钢铁产品,以应对欧盟碳边境税等绿色贸易壁垒,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。
- 利用贸易规则: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(WTO)的争端解决机制,对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行申诉和维权。同时,加快推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,如中国 – 海合会(GCC)自贸协定,为钢铁出口创造更有利的贸易环境。